同城杂谈欄目視頻美女
  1. 生活
  2. 正文

平江縣名稱的由來?縣誌上這樣說


平江,為何叫平江,其來歷是昌江在南江以上有22.5千米的河段,水平如鏡,聽不到水流聲,故取名為平江。這個縣名是後唐開始起用的,至今有1093年。平江有汨江和昌江兩條大河,為何不叫汨江縣或汨羅江縣呢?因為「汨羅」已有地名,而昌江其名,唐代706年叫昌江縣,只用了217年便改為平江。
聽其縣名就知道平江水多,昌江穿南北,汨水貫東西。汨羅江在縣境內全長192.9千米,有大小支流141條,昌江是汩羅江最大的支流,加上無數條小溪,全縣江河密布,形成密集的水網。因此,叫江和水的地名特別多。如南江、板江、昌江、西江、瓮江、雙江、謝江、麗江、淡江、仙江、英江、楊梅江、三江、流江、石江、橫江、古江、白江、濁江、磧江等小鄉和村名。以水為名的有清水、濯水、泉水、白水、秀水、大水等等。有水流必有出入口,以口為名的有浯口、江口、板口、爽口、義口、水口、白湖口、霜降口、龍舌口、青衝口、大洞口等。有江河溪流必有橋,清代我縣有565座橋,現在各種橋有1200多座。以橋為地名的也很多。有安定橋、三眼橋、南江橋、虹橋、大橋、青橋、蘭橋等等。至於以山嶺洞為地名的就不一一列舉了。1989年我縣分為57個鄉鎮。以水、山為名的有21個,占鄉鎮總數的37%。
有江河必有灘,尤其是汨羅江這條古老的山區河流,灘就更多了。汨羅江有51灘,不少地方以灘為名。如嚴家灘,破壁灘,瀏家灘,落星灘。
說到破壁灘,這裡有個神話故事。破壁灘位於三陽鄉黛屏村的河道上。相傳古代這裡是一片沙灘,上行船靠右邊是一座紅石山。大禹治水期間,大禹帶著一條蟠龍沿江而下察看汨江河道。到此見沒有河道疏水,怕引起水災,即令蟠龍靠紅石山坡破石而出,剷出一條通道。後來這裡的水道緊挨著山邊,岸上是一片紅岩峭壁,故名破壁灘。破壁灘還有個笑話。有三個陌生人坐在破壁灘涼亭休息。言談間互相問起尊居何地。一說住在嘉義的楊思陂,另一人說住在西鄉的張家陂。因平江話中「陂和壁」諧音。住在破壁灘的人說:「我住的地方,壁也不是個好壁,不怕你們笑話,我就住在這個破壁灘」
俗話說,平江有座回頭山。說在外地打拚飄泊的故鄉人,到老年時總想落葉歸根,回歸故里。回頭山到底在哪裡,恐怕誰也說不清。回頭山沒有,回頭灘卻有一個。回頭灘又叫回藉灘,位於離城關十里的澄潭村。這裡的石頭全部向上游傾臥在河底上。下水船到此,不論是船工或乘客,見到石頭便會勾起對家鄉的眷戀;上行船到此,知道離縣城不遠,快要回家了,旅途之倦一掃而光,喜悅之情溢於言表。因此,水上人流傳說:四川有個離娘山,平江有個回頭灘。
河中有灘還有潭。汨江便有42潭,同治縣誌說「汨水有潭三十有四,昌水有潭八。」以潭為地名的也有一些。例如石壁潭、澄潭、美潭、黃花潭、噴水潭等。其中石壁潭的「壁潭秋月」為平江八景之首;黃花潭卻有美妙的故事。
黃花潭位於嘉義鎮的黃花村。相傳宋朝進士李綱,獻鍾高塅人,官封輕車都尉。他為官清正廉明,兩袖清風,後因年已花甲,獲准告老還鄉。臨行前,皇上為他設宴餞行。席間,問李綱要點什麼?是金銀還是古董玩器。李綱說:「皇上恩准微臣回鄉頤養天年,臣知足矣!如果要恩賜,不如御花園的黃花草,能否賜臣幾盆?」皇帝准奏,要李綱任意挑選。李綱卸任後,帶著家小和黃花草乘官船至岳州,再轉乘小船進入汨羅江。途經黃花潭時,船突然向一側傾斜,黃花草全部倒入河中。當時正值洪水季節無法打撈。從此,該地就取名黃花潭,至今其名猶存?
平江縣地處湘鄂贛三省之要衝,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。歷史上境內關隘、寨堡較多。為防盜寇外族入侵,在平原地區,市鎮,鄉村大都築城牆,挖溝河。平江是丘陵山區,大多是天然屏障。據同治《平江縣誌》載:縣內有關隘43處,很多地方是以關寨為名的。關隘有龍門關、交車嶺、雷塘卡、漿市關、古港關、山棗嶺、黃泥塘卡、山雞坳卡、絞車坳、分水坳卡、巡檢坪卡、上塔市、小坳、大坳等。寨堡有:石牛寨、余公寨、密岩寨、白水寨、魯德山(魯肅山)、寨子岩、三峰寨、營幕坪、黃裴洞寨、鳳凰山寨、雞籠山寨、張師山寨、九峰寨、三角湖寨、車田寨、虹橋寨等等。這些關寨,皆建於宋、元、明、清四個朝代。
龍門關是平江的東大門,與江西義寧(今修水縣)搭界。宋代此地人張仿在朝為官,期間為國為民做了不少好事。皇封此地為「龍門」
清咸豐五年,粵匪踞義寧兩年,對平江虎視耽耽。縣人張岳齡組織兵勇築土城,長338丈、高1.5丈、寬一丈,挖壕溝寬二丈。咸豐8年,以磚石砌門樓,知縣俞鳳翰題名「龍門關」。河岸建築炮台,攔河架設粗索,守御甚固。粵兵一直不敢來犯。龍門鎮在明清和民國時期,曾是平江繁華的邊貿集鎮,據說飯鋪就有二三十隻。
上塔市,地處縣境北面,與湖北通城交界。道光二十一年,鍾人傑陷通城,官兵戰勝於此,改名得勝洞。咸豐中期,粵寇踞崇陽、通城數載.縣人全力設防築壘於此。賊屢犯界,被守防官兵擊敗。後設合防局,公築營防於界口,故賊不敢再犯。
上塔市在明清時期,就是平江的邊寨鎮市。解放後,改名冬塔。2014年2月,鄉改為鎮建制,命名上塔市鎮,把遺忘幾百年的文化底蘊又找了回來。
石牛寨、福壽山(原名福石山)都是平江的重要古寨,如今成為縣轄鎮;古代是軍事防禦要地,現在是國家級風景名勝旅遊景區,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到此觀光、避暑和休閒。
還有些地名是根據歷史故事取名的。三陽鄉的黛屏源村,相傳唐代安史之亂時,有一位丞相避難經過此地。發現村民居住的房屋建在茂密的樹林之中,且各家戶都打了水井,汨羅江從村旁流過。他便以樹林為黛,以河流為屏障,井水為源頭,將此地命名為黛屏源。岑川也是這樣得名的。相傳宋代有位官員經過此地,見四周小山環抱,其中有三條小溪流淌,風景十分優美。他心曠神怡,吟道:「小山為岑,三江為川」。此後,該地名為岑川。說到安史之亂,工部侍郎徐安貞攜家眷避到瑚珮,此地取名為瑚避,後改為瑚珮。梅仙此名稱的來歷亦源於歷史故事。西漢末年,梅子貞不滿朝政,棄官從江西壽陽來到平江,在西山燒丸煉丹,後成仙駕鶴西去,山下一小鎮得名梅仙。此名一直沿用至今。
清同治《平江縣誌》載:在縣西將軍山對岸(相傳昔有婦人望夫於此,偶以繡針刺山樹葉。至今山樹每葉皆有針痕,與君山斑竹相類)。縣誌上說的這個古蹟叫望夫台,位於現在的瓮江鎮源坪村。
望夫台在山邊的懸岩石上,面對河流,前面有棵老栗樹。站在台上觀望,將軍山矗立在左,雞籠灘仰臥在右,位置險要。從河邊向內走,兩岸都是高山,中間一條隴道,這就是雞籠坑。相傳很久以前,這裡住著一戶富豪,人稱游大戶。他家門前有口塘,叫涮豬塘。塘旁邊有塊大石頭,長丈余寬4尺,叫破豬石,是為屠宰牲豬專用。全族有8人在朝做官。游大少爺官最大,留在家中的三妻四妾思夫心切,常結伴在崖石上觀望夫君。由於樹葉障目,使用銹針刺穿樹葉。至今,栗樹上的葉子,布滿了小孔。此崖石得名望夫台。
後來,游家衰敗了。一天,有一位風水先生路經此地,肚中飢餓,便向游家討口飯吃。這時,游家已吃過飯了,家人便盛了碗紅米飯給他。紅米是糙米,大戶人家專給狗吃。陰陽先生便狼呑虎咽地吃了。回到家後仔細一想便火冒三丈:這家人怎麼把狗食我吃。難怪當我吃的時候,他們都在打陰笑。這真是奇恥大辱。這個「仇」一定要報?
過了一段時間,陰陽另一番打扮,專程來到游家。他裝模作樣地看了屋場和環境,然後說:你們家的屋場風水不錯,如果稍微改變,還會大發。家眷聽了,求其辦法。陰陽說:如果在雞籠坑口左邊住上家姓吳的。右邊住家姓李的,兩年內你家便會大發。你們想想,「吳」字上面一「口」,下面一「天」,你家可憑天年吃飯,年年風調雨順;「李」由「十、八、子」三字組成,多子多福,人丁興旺,那你家不就是家大業大嗎?游家聽了,便在坑口上做了幾間房子,贈給姓吳、姓李的兩家居住。
平江方言中把狐狸叫成「吳狸」。狐狸(吳李)住在雞籠口,雞還能活嗎?這正是陰陽的本意。果然,游家開始敗落了。
家敗還得從大相公說起。他有一把可讓人日行千里的神傘。他撐著傘經常傍晚回家,清晨上朝,從不誤時。一晚,游母從大兒媳房門經過。聽到房內有男人說話。次日問她,兒媳說是大官人回來了。母不信,當晚便睡在兒媳房中,二更時分,兒果然打著傘回來了。母以為下雨了,接過傘便放入馬桶。結果神傘被污,再不靈驗。兒只好騎馬回朝。經過張家坪時,風將官帽吹落在小山嶺上,後來此地叫「脫帽嶺」;經關帝廟前,馬蹄陷進污泥,此地得名「陷馬源」。兩次不祥之兆,官人心中驚慌,走了五六天才到京城。
過去,臣子上朝要點卯,三卯不到,定欺君之罪。游少爺五六天不到,皇上疑他有謀反之心,當即下旨,滿門抄斬。其他7名游姓官員受株連也被革職查辦。從此,游家無後。
話說那位陰陽,一日路過此地,一陣冷風吹來,陰陽頓覺眼睛刺痛,此後,眼睛便瞎了。這正是:害人之心不可無,害人必遭報應。
上面這個故事,引出了幾個地名。當然這只是傳說,是真是假,很難考證,不過這些地名仍在。
地名中,還有些是褒獎人物的,因為他們為民做了好事、善事,取名紀念之。如上面提到的將軍山,就是為了紀念宋代將軍鄧雅的,山上有鄧雅將軍祠,山也取名為將軍山。余坪鎮有個忘私村,其名源於清代雍正八年(1748)。楓樹塅小河上有一座木橋,因是木質,容易腐朽,經常垮塌。此地的張氏父子,出資將木橋改建成石拱橋,長三丈,寬一丈。此後,不管是刮大風,漲大水,石橋絲毫無損。當地村民為表彰張氏父子無私奉獻精神,將橋取名為忘私橋,該地亦叫此名。此橋今還在。詠生縣和詠生鄉,就是為紀念原紅十六師師長、革命烈士高詠生,以他的名字命名的。
平江人講究仁義,祈求和平、五穀豐收、人丁興旺、家庭幸福、身體安康,因而取這方面的地名較多。如仁里、禮仁、仁勝、太義、崇義、雙義、九豐、四豐、新興、大興、思和、大和、高和、天和、永和、興和、和詣、龍福、新福、景福、福壽、東安、金安、普安,等等。平江人對龍十分崇拜。春節期間耍龍的來了,便鳴放鞭炮迎接,給紅包,希望進房屋轉轉,有「青龍進屋,全年清吉」之說。因此,以龍命名的地名不少。如:龍福、石龍、思龍、金龍等。也有以一些人們喜愛的動物命名的,如獅岩、鳳凰山、天鵝、雁影、燕子等。但對一些兇猛、傷過人的動物是十忌諱的,很少用作地名。對一些不吉利的字、詞,亦不會用作地名。
一些老地名,一般都包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,不要隨便變動。有很多地方就做得很好。例如:北京的前門街、大柵欄、蘆溝橋,西安的阿房區、雁塔區、興慶區、長沙的天心閣、八角亭、黃泥街等等都是老地名,到現在還是依舊。有的老地名,即使變了,但當地老百姓不買帳,依然叫舊名。如縣城的景福坪,叫過「民眾體育場,」「人民廣場」。但老百姓口頭上只叫景福坪。1930年東南西北街曾命名馬克思街、盧森堡街、李卜克里西街和列寧街。1958年9月公社化時,將三陽、安定、思村、金坪、虹橋、鍾洞、浯口、栗山、城關分別改名為紅旗、東方紅、東風、金星、幕阜、紅色、屈原、燈塔、彭黃公社,結果只用了7個月又恢復了原名。那四條街的洋名字也用的時期很短。可喜的是,2014年城關設立社區時,就十分尊重歷史,尊重民間習慣,社區名都採用了老名稱:如月池塘,景福坪,石壁潭,畫橋,啟明,寺前,金華,井墈,童家嶺等。
地名的書寫應該規範,不應該隨心所欲地用別字代替,尤其是在志書和歷史書籍中。例如,把「嘉義」寫成「加義」,「石壁潭」寫成「石碧潭」,「拖石巷」讀成「拖屍巷」,「澄潭」寫成「沉潭」等等。
先說嘉義的來歷,明代洪武二年(1369),喻受可一家從江西萬載遷往義口居住。由於他一家人勤勞檢朴,漸漸成為當地的望族大戶。正統六年(1440),此地遭天災,田裡顆粒無收,餓殍遍野。喻受可的孫子喻厚英捐大米1200擔,並施捨衣物無數救濟災民。英宗皇帝深為感動,即賞賜他山羊和御酒,並頒聖諭封喻厚英為「義民」,其喻姓居住地為「義口」,免差免稅三年。後來,取其「嘉其忠義」之意,當地改為「嘉義鄉」。1939年,國民黨反動派在這裡製造了駭人聽聞的「嘉義慘案」,殺害了塗正坤等六名新四軍通訊處的同志。毛澤東同志在延安人民追悼平江慘案死難烈士大會上,發表了《必須制裁反動派》的演說。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中提到的嘉義也是這個「嘉」字。(見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第578面)。你把這個「嘉」字改成加,不僅把嘉義這個地名的文化底蘊改掉了,連經典著作中提到的地名也給改了。
石壁潭這個名稱來源於清朝。同治《平江縣誌》載:石壁潭(在縣治東北二里,下有龍湫,上有石崖峭立如壁,故名),壁,懸崖峭壁的壁。你要把「壁」寫成「碧」,那就歪曲了取名石壁潭的原意了。這個字的錯,帶來了一連串的錯,如「碧潭大橋」,「碧潭社區」等等。看來,這個別字是很難改過來了。
至於把從下西街原天主堂西側到啟明的那條巷子拖石巷,叫成或寫成「拖屍巷」的問題,我在《話說西街》一文(平江風情第四期)中,已說得很清楚了。我現在要說的是:同治縣誌和巷口立的牌子都寫的是「拖石巷」。「拖屍巷」的說法純屬誤解、誤傳。
(作者系原平江縣誌辦主任、《平江縣誌》主編、副編審)。
猜你喜歡